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擔心生活「塑」化嗎?衛生署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


台電聯合診所院長   楊適旭分享

轉載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出處引述:優活健康網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
  •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如何與憂鬱症病患相處

甚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往往因為病友不認識這個疾病,會在很多錯誤的科別尋求治療。通常大家還會花上半年在其他的科別(例如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腸胃科…等等)尋求協助,而且一般人錯將「憂鬱症」與「精神病」相提並論而不願承認,錯失及早治療的良機。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主要如下,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1、2項,且具備以下其他幾項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暫時具備上述的這些症狀,也並非代表得了憂鬱症。要判斷是否得了憂鬱症,需要多方面評估,並尋求醫師的專業判斷。每個人都會出現「憂鬱」的時刻,「憂鬱」指的是一般人都會出現的一種低落、感受不到愉快、沮喪的情緒和心情;而「憂鬱症」則是一種疾病,是生理上的疾病,和其他生理上的疾病相同,並不只是一般人以為的「想不開」、被誤以為只是心理上的疾病。

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心情不好是來自周遭的壓力」。不論是來自周遭的人或事,進展的不順遂,有時的確會造成心情低落,但是這樣的情緒或心情常常幾天後就逐漸變好了,或是事情發生後(失戀、發生重大事故、親人過世等),憂鬱情緒程度及持續的時間與周遭同樣際遇的朋友相似,那麼這只是處在「憂鬱」的情緒當中。但如果我們發現周遭人在類似的壓力下,憂鬱的程度明顯較別人強烈,憂鬱的時間明顯地拖得更加長久(譬如,連續三個月以上心情都沒有好轉),她們就有可能得到「憂鬱症」,需找醫師尋求協助了。
 憂鬱症治不治的好?

憂鬱症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病,而且可以好到完全沒有症狀,並且恢復身心功能及社交能力,但是「憂鬱症」的復發率也不低,特別是那些在個性上較缺乏自信心或較神經質的人。因此復原後,有必要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適當修正自己個性上的不利因素。一個人會得到憂鬱症,非單一因素造成,有生理遺傳因素、心理人格特質及遭遇壓力事件等影響因素也會再次引發憂鬱症。精神科的專科醫師是這一方面的專家,除了能在情緒上給予病友支持,也較能利用藥物來協助病友走出憂鬱的陰霾,減少受到無謂的痛苦。
如何陪伴憂鬱症病友?

在憂鬱症病人的眼中,人生一切都是黑白的。病人對事情提不起興趣,經常抱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不管週遭的人如何鼓舞,可能都無法改變甚麼。然而,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週遭親人、朋友的傾聽、陪伴與支持還是最重要的。其實,簡單的陪伴她們,不要太刻意去做些什麼動作,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與期待,讓她照著自己能夠適應的步調去生活就好。甚至不要說鼓勵性的話也沒關係,這樣反而會增加壓力。單純的陪伴、傾聽、讓他知道你永遠是支持他、關心他。

另外,在憂鬱症患者的想法中,他是沮喪的、沒用的。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你對他說.:「好好加油」,恐怕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如讓他去接受這樣的事實,告訴他,你現在就是生病了!請安心休養,不要勉強去做現在能力不及的事。讓病人比較寬心,而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罪惡的。

幫助「憂鬱症」患者就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週圍親友的協助。可以做的事情包含協助持續就醫治療,督促按醫師指示服藥等等。「憂鬱症」藥物的藥效通常需四至六週才會看見成效,千萬不可以自行停藥或換藥,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不妨提出來再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換藥或提高劑量。如果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憂鬱症,也可以在狀況穩定時,請精神科醫師推薦後續的心理治療,兩者同時並行,會對治逾更有幫助。

網路分享 ■ 文/楊適旭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醫療服務業之競爭策略分析


作者: 楊適旭


醫療保障是世界上所有政府都極為重視的民生議題,每一個國家的醫療政策都不盡相同。從醫療服務產業觀之,台灣社會雖然是以資本主義發展為主軸,然過去醫療法規卻對大型醫院組織型態要求醫院須符合絕對公益化之色彩。一直到2004年醫療法修正通過後,才允許有醫療社團法人之營利型組織型態出現。新醫療法對醫療社團法人的社員資格限制,亦將公司組織排除在社員資格之外,亦即否定營利的公司組織參與投資醫院。關於這點,反而和號稱實施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正好相反。同時,台灣法律亦規定全台灣民眾都必須依法參加全民健保,由中央健康保險局統籌辦理,類似實施社會主義制度。

本研究擬從競爭策略分析的角度,探討台灣醫療服務產業經營所需面對之不同經營環境與採取不同之策略,並嘗試建立策略分析架構,以預測未來產業可能之變化與採取之因應策略。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回顧法、深度訪談法與歸納法,以獲取本研究所需之資料。再運用SWOT分析以及圖表法,以探討實施全民健保後,醫療院所之發展趨勢及競爭能力之優劣。 


經本研究所得資料分析結果,結論如下:
一、台灣醫院產業面臨幾乎是單一買家的中央健保局,已經造成許多地區醫院因嚴重的虧損而退出市場。健保局採取各種論量計酬或論病計酬制度,甚至限制醫院的自由發展,雖然可降低醫病資訊不對稱與控制預算,然而此一制度卻扭曲原先希望建立分級轉診醫療產業經營環境之本意。


二、台灣民眾目前對健保制度滿意度很高,但健保制度是否可以提升就醫品質、維持醫療效率與是否有能力永續經營,則被普遍存疑。長期來說,健保制度恐怕仍將持續嚴重虧損,未來就醫資源與品質恐將下降。 


三、台灣民眾比較喜好到大醫院看病,這可從醫院天天人滿為患和早些年大型教學醫院申報件數之市佔率看出。但自健保逐漸拉大自負額差距後,近兩年來,大型教學醫院市佔比率從10%降至8%。因此,民眾雖然希望擁有教學醫院的門診品質,卻不願增加對門診自負額的負擔。加上健保對於合理門診量的推動,可以預期民眾仍將提高至基層院所的就診率。 



Healthca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orldwide. However, every country ada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satisfy its needs to maintain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Prior to 2004, Taiwanese medical laws required all the major hospitals to be non-for-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ws had been revised in 2004. The new medical laws allow different kinds of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However, it still excludes any commercial company as the sole owner of any hospital. This means that the capital of private or public company in Taiwan can not invest in hospitals. Meanwhile, medical laws require all the Taiwan people to join in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lan. As a summary, Taiwan medical system looks very similar to socialism countries.
Taiwan’s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ng vigorously in find out the way to finance it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lan and to adjust new system to keep plan continued.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system is changed frequently, hospital operators can only face the new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They have been trying their best to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This thesis is inten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dapted by Taiwanese hospitals. I want to explain how hospitals manage their outside environments and to predict future possible change of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in Taiwan.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findings, we can conclude the followings:
First, hospital industry in Taiwan is facing one single buye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Bureau (NHIB) which causes very serious financial loss for some Area Hospitals. To keep these hospitals from closing,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Bureau adopts different policies from the “Payment by Patient Numbers” or the “Payment by Diseases” to other quality performance index and allow hospitals to have more choices for their survive strategies. The limitation of free competition for healthcare industry in Taiwan, although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is helpless to improve the whol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Furthermore, proper referral system in healthcare still can not be created.
Second, most people in Taiwan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healthcare system, but also strongly question that whether the 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for them in seeking medical advice. People also question if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lan can run continuously. In the long run, Taiwanese believe that serious loss will eventually cause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drop in the future.
Third, large hospitals are losing their outpatient market share from 10% to 8% because NHIB changed its payment structure. Patients like to enjoy high quality service but do not like to pay more for service in large hospitals. Mostly likely in the future, patients will use more outpatient clinics near their communities.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陪伴憂鬱症病友


台電聯合診所院長   楊適旭
甚麼是「憂鬱症」
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往往因為病友不認識這個疾病,會在很多錯誤的科別尋求治療。通常大家還會花上半年在其他的科別(例如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腸胃科等等)尋求協助,而且一般人錯將「憂鬱症」與「精神病」相提並論而不願承認,錯失及早治療的良機。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主要如下,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12項,且具備以下其他幾項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暫時具備上述的這些症狀,也並非代表得了憂鬱症。要判斷是否得了憂鬱症,需要多方面評估,並尋求醫師的專業判斷。每個人都會出現「憂鬱」的時刻,「憂鬱」指的是一般人都會出現的一種低落、感受不到愉快、沮喪的情緒和心情;而「憂鬱症」則是一種疾病,是生理上的疾病,和其他生理上的疾病相同,並不只是一般人以為的「想不開」、被誤以為只是心理上的疾病。
  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心情不好是來自周遭的壓力」。不論是來自周遭的人或事,進展的不順遂,有時的確會造成心情低落,但是這樣的情緒或心情常常幾天後就逐漸變好了,或是事情發生後(失戀、發生重大事故、親人過世等),憂鬱情緒程度及持續的時間與周遭同樣際遇的朋友相似,那麼這只是處在「憂鬱」的情緒當中。但如果我們發現周遭人在類似的壓力下,憂鬱的程度明顯較別人強烈,憂鬱的時間明顯地拖得更加長久(譬如,連續三個月以上心情都沒有好轉),她們就有可能得到「憂鬱症」,需找醫師尋求協助了。

憂鬱症治不治的好?
  憂鬱症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病,而且可以好到完全沒有症狀,並且恢復身心功能及社交能力,但是「憂鬱症」的復發率也不低,特別是那些在個性上較缺乏自信心或較神經質的人。因此復原後,有必要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適當修正自己個性上的不利因素。一個人會得到憂鬱症,非單一因素造成,有生理遺傳因素、心理人格特質及遭遇壓力事件等影響因素也會再次引發憂鬱症。精神科的專科醫師是這一方面的專家,除了能在情緒上給予病友支持,也較能利用藥物來協助病友走出憂鬱的陰霾,減少受到無謂的痛苦。

如何陪伴憂鬱症病友?
   在憂鬱症病人的眼中,人生一切都是黑白的。病人對事情提不起興趣,經常抱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不管週遭的人如何鼓舞,可能都無法改變甚麼。然而,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週遭親人、朋友的傾聽、陪伴與支持還是最重要的。其實,簡單的陪伴她們,不要太刻意去做些什麼動作,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與期待,讓她照著自己能夠適應的步調去生活就好。甚至不要說鼓勵性的話也沒關係,這樣反而會增加壓力。單純的陪伴、傾聽、讓他知道你永遠是支持他、關心他。

  另外,在憂鬱症患者的想法中,他是沮喪的、沒用的。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你對他說.:「好好加油」,恐怕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如讓他去接受這樣的事實,告訴他,你現在就是生病了!請安心休養,不要勉強去做現在能力不及的事。讓病人比較寬心,而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罪惡的。

  幫助「憂鬱症」患者就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週圍親友的協助。可以做的事情包含協助持續就醫治療,督促按醫師指示服藥等等。「憂鬱症」藥物的藥效通常需四至六週才會看見成效,千萬不可以自行停藥或換藥,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不妨提出來再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換藥或提高劑量。如果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憂鬱症,也可以在狀況穩定時,請精神科醫師推薦後續的心理治療,兩者同時並行,會對治逾更有幫助。